婴儿从出生起就在社交
好的互动是一种彼此应和的互动,就好像双方波长一致一样。比如,婴儿发出难受的、不快的声音,成人就以相似的音高、音调、频率去应和,在这个过程中,婴儿能够感到自己的情绪被看见了、被承认了。相反的,如果婴儿表达难受的时候说 “别哭了”、“别这样”,或者表现得不耐烦、厌恶等,传递的信息则是:你的情绪不好、我拒绝看见和容纳你的情绪。
好的互动是一种彼此应和的互动,就好像双方波长一致一样。比如,婴儿发出难受的、不快的声音,成人就以相似的音高、音调、频率去应和,在这个过程中,婴儿能够感到自己的情绪被看见了、被承认了。相反的,如果婴儿表达难受的时候说 “别哭了”、“别这样”,或者表现得不耐烦、厌恶等,传递的信息则是:你的情绪不好、我拒绝看见和容纳你的情绪。
固然影片中的一些场面好得有些一厢情愿,令人有童话或梦境的感觉,但回到常常支离破碎、人人捉襟见肘的现实,我们仍旧可以去想:今天我们要向着这个理想国,怎样迈开一个小小的步子?我们如何能够转变文化对于 “疯人” 的态度,不让他们因社会隔离和驱逐而被更深地关进自己的幻想世界?
最近我的体悟是:读书、写作本质上都是社交活动。读书是听古人、今人、大洋彼岸的人说话,写作是向现在的人、未来的人、素不相识的人剖白。至于推荐一本书,可不就是 “我有个朋友介绍给你认识” ?
我希望回望一下去年读的书,谈谈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那几本。让我觉得 “能和它相遇真是太好了” 的书,不一定是我今年读到的书里最赞赏的、认为最高质量的,但阅读它们的过程,在我的 2022 年留下难忘的注脚。
这个月参加了一场关于 “回避型依恋” 的讨论,心里有点好奇,不知道依恋研究领域有没有什么新鲜事。现在教心理学导论,教的仍旧是 Bowlby 和 Ainsworth 两位开山鼻祖的理论,这之后大家又说了些什么?对依恋的研究浩如烟海,我选取了一些我感兴趣的新研究作了总结。
这两个月读书不多,一时兴起读了一本科幻短篇集,还有一本科幻长篇读着索然无味,放下一阵就好久没拿起来。也有连绵读了几个月的书。最近开始做线上的读书小组,在谈话中延展对一本书的体悟,很喜欢这个过程。
回看这两个月的阅读记录,除了专业书之外,读的主要是女性故事;有完全的传记,也有让我感到格外切近真实的虚构故事,而难解的苦痛和对苦痛吞咽消化的尝试似乎是共同的主色调。
八、九月读书记录:她长大,她变老,她追忆 Read More »
我相信,心理健康行业中不同的形式与其说互相冲突,很多时候是互相补充的。从危机干预、自助资源、团体工作、药物治疗到谈话咨询,如果助人工作能够形成千丝万缕、彼此支撑的系统,那就再好不过了。
读书笔记|反馈的波纹:《5%的改变》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