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体悟是:读书、写作本质上都是社交活动。读书是听古人、今人、大洋彼岸的人说话,写作是向现在的人、未来的人、素不相识的人剖白。至于推荐一本书,可不就是 “我有个朋友介绍给你认识” ?
这两个月看的书、文就有一半都来自身边人的推荐。还是那句话,独读读不如众读读!
花了很久才读完的一本,好几次忘记在读,过好久又捡起来。不过读完还是挺有满足感的。作者的写作方式太接近于白描了,可能我还是更容易被写作风格强烈的科幻作者吸引吧。
作品多少有点让我想起《星际穿越》。还想起之前很喜欢的一篇女儿讲父亲、讲丧失的文章。说起来,最近看了《流浪地球2》,也挺喜欢里面的父女故事线。
书前头有两篇同事(包括这两年很火的罗翔)作的序,响当当地盛赞作者,结果看了正文我心理落差蛮大的。行文既没让我看到法律人的严谨,也未见得多精彩有趣。
看了三分之一左右,我使用的读书软件会员到期了,我没有动力为这本书续费。
朋友交换给我的书,让我体会到了童年时阅读那些短小精悍又意味深长的寓言时所体会到的乐趣。摘抄一段如下:
……就算东京街区灯火通明亮如白昼,也无法让黑夜退去;就算人类发明的无线电和飞机征服了大自然,隐藏在大自然深处的奥秘也不可能全部知晓。同样的,在现代文明的大都市,那些在梦里出现的精灵,也可能在这个时空里展现魔幻的光怪陆离。
写得多好!曾看过一本书说故事是一种 transportation ,将你送往 “很久很久以前” 、“很远很远的地方” 。这就是为什么故事永久地以其神秘不可知的力量撰紧我们的心吧。
朋友推荐的小说,或者说是不由分说发过来要我读。我欣然从命。
蔡崇达的叙说里有很动人的情感力量,看得我在深夜泪流满面。但可惜人物的对话经常显得匠气,不像人物自己说出来的。作者的声音跳出来了,就会忽然打破故事的场域。
去年读到一篇文章,讲的是 target 和 aim 的区别——我姑且把它翻译为 “击中” 和 “瞄准” 的区别。作者采用弓道的比拟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区别。如果专注射中靶心,并不能射好一支箭;而如果把注意力放在举箭之势、放箭之呼吸上,把这 “瞄准” 的过程当作结果本身,那么射中靶心只是一种附带的结果而已——最终,它几乎变成是必然的结果。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是这样:当我们专注在每日之事上,更大的结果也最终会发生;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盯着路的尽头,反倒可能失去勇气、力道和准头,无法去到想去的地方。
这篇文章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我在过去一年锚定自己,踏实、耐心地逐步去做那些我想做的事。今年又想起这篇文章来,重读一遍以后追本溯源找到了最初阐述 “弓道之道” 的这本《弓和禅》。小小一本,我一边读,一边迷茫却又神往。我不知为何有一种感觉,如果我真的想要参透心理咨询之 “道” ,我也应当在 “禅” 的修行上走得更远。
我最早是在《纽约客》上看到的短篇小说 Cat Person ,当时感到惊艳,觉得作者对情绪的暗流捕捉得非常精准,叙述克制而留有余地;因此把文章在收藏夹里放了很久。最近,偶然发现这作者出了短篇小说集,赶紧读完了。
读毕有点失望,大多数故事都让我觉得 “不足” 。有些故事很近似于 Reddit 恐怖故事组的风格,但无甚新意和灵气,让我觉得不知所谓。
一月看到很印象深刻的文章是《「请确认我的收听」》,太浪漫了。另外,朋友推荐我一首小诗,使我深深地感到感动和宽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