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月读书记录:她长大,她变老,她追忆

回看这两个月的阅读记录,除了专业书之外,读的主要是女性故事;有完全的传记,也有让我感到格外切近真实的虚构故事,而难解的苦痛和对苦痛吞咽消化的尝试似乎是共同的主色调。

杨本芬《秋园》,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近凌晨二点时读完,喉头发堵。一代人艰辛苦难的家庭史,被平铺白描地记录下来,由女儿描写自己和妈妈互相拉扯扶持、随波逐流、失散又重聚的故事,再由女儿的女儿代作后记——

这本书是我妈妈写的……如她自序中所言,这是一部在厨房里完成的书稿。说来奇怪,我每次写点什么都非常困难,好像无时不在写作瓶颈中。但妈妈写起东西来就像拧开自来水龙头,随开随有,文字顺畅地从笔端流出。我想,那是艰辛生活给予她的馈赠。

这些对母辈的叙说、再叙说,让我非常感动。那些随着时代车轮飘零的小小灰烬,十分地惨白、弱小,可是被叙说出来的那一段生命——因为叙说而再度鲜活起来的生命——却充满韧性和力量。


冈岛二人《克莱因壶》,张舟译,化学工业出版社

这本小说我是第二次读,因为对核心谜团已经有了期待,所以自然不像头回阅读时感受到鲜明的冲击力,但仍然要说是十分精彩的推理作品。

日语原作出版于 1989 年,对虚拟现实的想象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虽然叙事内核对熟悉 “庄周梦蝶” 的我们来说不算多么惊世骇俗,但内容的铺排确实引人入胜,也颇有回味的余地。就像 20 年后 Leonardo DiCaprio 在《盗梦空间》里那一句:“你从来不会记得一个梦的开头,对不对?” 这样的作品、这样的发问,总把我们带入知识论的迷宫。

有趣的是,《克莱因壶》的作者是一对推理组合—— “冈岛二人” 据说是日语 “一对怪人” 的谐音——而我读的这个译本也是由两人合作译成。这样一来,“克莱因壶” 的内与外、虚与实,在小说问世的过程中更披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面纱,多妙!


李松蔚《5%的改变》,四川文艺出版社

李松蔚也算是 “网红学者”,公众和从业者对其的态度也就不可能不微妙复杂。最近和伙伴们聊天时也有说到 “网红学者” 的争议,因为也在其它领域看到因为 “太受欢迎” 而被批评的人物。对 “红” 本身的批评在我看来是站不住脚的,或者起码不应落在个人身上——倒不如我们由此而去看舆论场的样貌: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声音是有可能、被允许受欢迎的?社会的情绪又亟待欢迎什么样的话语?

落到个人身上,我更愿意讨论的还是这样的人物产出的观点、话语、知识本身。这本书我另有写一篇读书笔记,不再赘述。


陳厚愷《爱的翻译者》,洪叶文化

家庭治疗案例集,不似《热锅上的家庭》那么深入详尽、说尽治疗中的艰难险阻、激流险滩;不过,16 个故事短小精悍、四两拨千斤,每个故事也颇有可回味之处。

阅读这些家庭故事,总不免触动自身,常常读到泪盈于睫。很喜欢标题,我们可不就是常常在爱的语言不通中走进冰冻的死角?下次重读,要在背景里放上一首林忆莲的《词不达意》:

“我也想能与你搭起桥梁,建立默契……”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猫眼》,黄协安译,河南文艺出版社

读的第二本阿特伍德,比《使女的故事》让我困惑许多,叙事的节奏我很不习惯,花了好久才看进去。(译者对英语中某些约定俗成的表达似乎不熟悉——又或者是无法把握这样的表达在中文里应该是什么样的?——也增加了我的阅读障碍;好几处我要在脑中将句子直译回英文才能理解到意思。)

读完全书,仍旧对这个故事感到捉摸不透,有时很切近,有时好像又很遥远。


理查德·普雷斯顿《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姚向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记叙埃博拉病毒的爆发和人类与其的交战,如同恐怖小说一般的非虚构作品。读这样的书,难免格外想到生命的顽强(暴虐!)与脆弱,其结果的偶然性几乎令我悲痛。

此书 2019 年已改编成电视剧,不过光看书也完全可以想象影视的画面感。


卡萝·瑞夫卡·布朗特《告诉狼们我回家了》,华静文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几个月来最惊喜的阅读偶遇。

很难得,是我看到了标题就一时兴起决定去读的书,没看简介,也不知道作者是谁。被标题吸引有一定的风险,因为标题也完全可能是哗众取宠、或者卖弄聪明;可能看完以后我会失望地意识到,作者已经把绝大部分的创造力挥洒在标题上了。

总之,我花了一两个章节矜持地、不大信任地和这本书作初次约会,时刻警惕它背叛我;然后就完全沉醉地投入了进去——这是我最喜欢的阅读体验之一。更棒的是,在阅读中我自己的声音、故事、叙述冲动都汨汨流了出来,以致我不得不常常停下来在手机备忘录上打字。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事呢?

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那种关于爱的故事。爱里有那么多的窘迫、难堪、嫉妒和比较、抛弃与怨恨,有时候我们很难直视它。可是当我们准备好的时候——或者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有谁真正准备好了呢?——我们或许可以去面对它,然后共同创造出一些什么来。

除了书籍,本月也有两篇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西湖保护70年:多少英雄向此湖》和《73个外国人,想要拯救一家上海的理发店》。可能因为它们都关乎一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何体认到自己关切的家园与社群,从而为此付出自己的热情与心血。曾经试过去建设、去保护、去创造的人,想必都知道 “心血” 二字,绝不止喜悦,也有不足为外人道的艰辛伤痛,也有束手无策而长叹的时刻。即使是这样,也还要去建设、去保护、去创造。

-🐳-

1 thought on “八、九月读书记录:她长大,她变老,她追忆”

  1. Pingback: 2022读书总结:这一年遇到的书 - 鲸讲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