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从出生起就在社交

演讲视频中,Beebe 博士阐述了团队的研究方法,以及她们的主要发现。

研究方法非常迷人,要看原视频中展示的部分,才会有非常强烈、直观的感受——你会发现,以秒为单位观察婴儿和照顾者之间的互动,竟然有那么多信息在被传递!好的互动中,婴儿和成人之间显现出很强的彼此同步和协调。这其中大量的信息在观看实时的互动时是无法被我们捕捉到的;我们最多会觉得:啊,这一对儿看起来很和谐、相处很愉快。但逐帧观察的时候,非语言的互动往来会变得更加清晰可辨。

演讲中讲到的令我印象深刻的发现有:

  • 婴儿几乎一出生起就具有很强的模仿面部表情的能力了。演讲中,Beebe 博士展示了一个出生仅10分钟的婴儿的视频:当抱着婴儿的成人对婴儿做出吐舌头的动作时,婴儿停顿片刻,也回以吐舌头的动作。Beebe 博士还讲到她在研究中的轶事:她和 4 个月大的婴儿互动过后,下次见面时婴儿还会记得上次 Beebe 玩的面部表情小游戏,并还原出来,作为和她打招呼的方式。

  • 婴儿早期(即 1 岁以前,比如 4 个月大)和主要照顾者的互动质量不仅能预测 1 岁时的依恋模式,还能预测大脑发育、压力调节能力、童年和青少年期的共情能力、发展亲密关系的能力等。

  • Beebe 博士的团队还做了一个 30 年跨度的跟踪研究,关注婴儿使用声音和成人有来有回地交流的能力(turn-taking,类似于对话能力,但是婴儿不会说话的时候也会发展出你来我往地发声的能力)和成人期发展的关系。该研究发现,婴儿期这方面做不好的话,在青少年和初成年时期也更可能遇到发展方面的问题,如可能缺少反思能力等。

  • 好的互动是一种彼此应和的互动,就好像双方波长一致一样。比如,婴儿发出难受的、不快的声音,成人就以相似的音高、音调、频率去应和,在这个过程中,婴儿能够感到自己的情绪被看见了、被承认了。相反的,如果婴儿表达难受的时候说 “别哭了”、“别这样”,或者表现得不耐烦、厌恶等,传递的信息则是:你的情绪不好、我拒绝看见和容纳你的情绪。

  • 养育者与婴儿互动糟糕有很多原因。(我之前看到一个研究,说婴儿天生有不同的脾气,因此同一个养育者养育的两个孩子可能依恋模式很不一样,原因是其中一个孩子可能脾气和养育者 “更不对付” 。不知道出处在哪里,我还要去找找。)演讲中提到的原因包括贫穷、原生家庭和工作等带来的压力、焦虑和抑郁、童年创伤等。糟糕的互动不仅表现为对婴儿冷漠或者反应少,有时也表现为过度警觉、过度反应——似乎养育者无法承受和涵容孩子的情绪,所以一点风吹草动都很紧张。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命运在出生的第一年就写好了?从这一系列研究来看,婴儿早期确实是发展的关键期,而且婴儿比我此前想象的更早开始积极地学习、吸收环境中的社交因素。

不过,Beebe 博士也指出,我们一生都仍然在不断的人际互动之中学习,我们的大脑也仍旧在适应和学习。一个婴儿早期未能建立起良好的亲密互动关系的人,尽管之后要花更多时间、更辛苦地去寻求改变,但如果有良性的、抱持性的互动,改变仍旧是可能的。

-🐳-

题图:Photo by Sean Roy on Unsplash

参考文献:

Beebe, B., Jaffe, J., Markese, S., Buck, K., Chen, H., Cohen, P., Bahrick, L., Andrews, H., & Feldstein, S. (2010). The Origins of 12-Month Attachment: A Microanalysis of 4-Month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12(0), 3–141. https://doi.org/10.1080/14616730903338985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