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减负练习:现在就看(第二期)
从创伤理论的角度看来,种种“人格障碍”的形成,或许都可以理解为是对某一种生存策略的过度的、僵化的使用。前段时间在团督课上老师讲,创伤的影响是我们被迫只能选择一条道路去应对环境中的种种事件,而疗愈的过程就是找到更多条道路的过程。
从创伤理论的角度看来,种种“人格障碍”的形成,或许都可以理解为是对某一种生存策略的过度的、僵化的使用。前段时间在团督课上老师讲,创伤的影响是我们被迫只能选择一条道路去应对环境中的种种事件,而疗愈的过程就是找到更多条道路的过程。
我也是一直被母女间难以言说的联系所困扰、所束缚、所刺痛、所滋养;我也一直恐惧、又渴求荒野,我也曾在荒野中获得过难以预想的平静。这样,我多少也感到自己和这个写故事的人连在了一起,就像绵延的山脉,就像天下的水全都相连。
最近,由于在社群工作中看到了大量的冲突、撕裂、损耗,促使我又把创伤议题放到我学习列表的最顶上,想要更好地理解、也帮助团队更好地理解创伤是怎么发生的、又怎么带来后续的余波,造成新的互相伤害。在理解之后,或许我们能够一起找到更好的办法来支持和照顾彼此。
最近做什么:创伤和复原——我们都很努力,我们可以学着更好地照顾自己和彼此 Read More »
我希望回望一下去年读的书,谈谈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那几本。让我觉得 “能和它相遇真是太好了” 的书,不一定是我今年读到的书里最赞赏的、认为最高质量的,但阅读它们的过程,在我的 2022 年留下难忘的注脚。
我相信,心理健康行业中不同的形式与其说互相冲突,很多时候是互相补充的。从危机干预、自助资源、团体工作、药物治疗到谈话咨询,如果助人工作能够形成千丝万缕、彼此支撑的系统,那就再好不过了。
读书笔记|反馈的波纹:《5%的改变》 Read More »
那是多么惶然和痛切的体验——当一个人远走他乡,终究会变成没有身体、没有声音。我们以为自童年我们已经学会了 object permanence,已经知道事物不在眼前也并没有消失,实际我们对一个人的切肤的记忆只有那么久,当一片大洋阻隔我们,哀悼随时随地开始,争分夺秒吞噬掉我们所爱之人的血肉骨。
读书笔记|解离与追寻:《台北爸爸,纽约妈妈》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