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读了想读蛮久的《Show Your Work!》,作者提出的分享的模型我很喜欢,推荐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通过分享来让有需要的人找到自己。其中有一条建议是 “每天分享一点点”,我深以为然,决定要把好久不更的博客拣起来,不求一次性能够分享完整深入的内容,而是边学习、边实践,边分享,一点一点消化,同时把我认为有用的信息分享出去。
最近,由于在社群工作中看到了大量的冲突、撕裂、损耗,促使我又把创伤议题放到我学习列表的最顶上,想要更好地理解、也帮助团队更好地理解创伤是怎么发生的、又怎么带来后续的余波,造成新的互相伤害。在理解之后,或许我们能够一起找到更好的办法来支持和照顾彼此。
目前在读的一本书是《Treating Survivors of Childhood Abuse》,主要是给临床工作者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创伤治疗的方法,不过书里也包含了对自助资源的一些介绍。作者在理论框架部分说到的 “资源丧失模型” 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 所有的创伤都可以被看作一种 “资源丧失事件”,即个体在过程中丧失了物质资源(如住房、工作等)和/或心理资源(如安全感、社会支持等)。
- 这里有一个结构性的视角,即不同人群拥有的资源本来就有很大的差异,而资源更少的群体更容易遭遇创伤。比如,如果一个人穷困潦倒,那么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就更难快速地转移到安全地带。
- 不仅如此,在资源缺失的人群遭受创伤以后,资源进一步丧失,则更难从创伤中恢复。如,前述穷困而遭受自然灾害的这个人可能失去了住房和仅有的财物,此时物质上难以安身立命,心理上也更难获得专业服务,比如根本付不起心理咨询的费用。
这让我想到,我们的社群、我们的工作团队,可以说是在各种意义上资源非常匮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努力地聚集在一起,努力地修复旧的创伤和新的创伤,努力地在冲突后彼此原谅、依旧携手共进——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韧性。
今天翻看我之前写的博客的时候,发现我在上一篇 “最近做什么” 里已经在讲这件事了。我看到了自己的恐惧,看到了自己 “情绪脑” 和 “理性脑” 的南辕北辙(改天专门为这个话题写一篇吧),也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就这样,对自己的局限更坦然、对自己的努力更尊重,然后继续工作吧。
-🐳-
题图:Photo by Diana Polekhina on Unsplash
相关文章:
Pingback: 最近做什么:怀着爱,无保留地分享 - 鲸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