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开始大体进入 “自由职业” 的状态以后(似乎仍旧没有办法大方地接下这个头衔,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收入不稳定吧),我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变得既快又慢;每天忙忙碌碌、千头万绪的同时,我很难确认自己是否在大步往前走。
7月起,我开始使用《Designing Your Work Life》中提到的 “Good Work Journal” 帮助自己梳理每天都做了什么。“Good Work Journal” 的形式很简单:做一个四栏的表格,头一栏写上日期,余下三栏分别用来回答以下问题:
我学到了什么?
我发起了什么?
我帮助了谁?
记录两个月以后,我觉得这个小工具不足以帮助我厘清自己的进展。这尤其是因为我同时试图做太多事情,因此每天的结尾都不免感到自己拖了进度——总有一个项目是我今天没有顾上的,或者也许是二十个!
我的精力和注意力自然是有限的。最近我意识到的事实是:每一天——甚至可能每二、三天——我能够当作重要事务、投入大量心力的通常只有一到两件。因此我计划以大约每周一次的频率记录札记,这种方式也许能帮助我更好地看到自己在做什么。
-1-
周六做了一次采访。
这个采访的主题我从去年冬天就想到了,本来是打算趁着年底推出的;当时很有野心,计划着采访好几个人,甚至跟进、旁观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然后整理成一篇丰富又有深度的报道。可想而知,对于我这一个非新闻专业、采写经验几乎为零的外行人来说,这个计划订得太大、想得太完美了。年末本就事务繁忙,它很快被挤到了优先级的边角区。(此时此刻我优先级的边角区里堆满了多么有趣的、各种各样的计划啊!“要是有力气再做一点就好了”,这大概是我人生的mantra。)
这回重新把计划捡起来,是因为最近刚好有一个亟待宣传的项目。我忽然想到:如果能赶在项目上线前做出一期采访来,也不失为一种宣传途径。这么想,就赶紧联络了我认为最重要、也最有可能接受采访的对象。对方猜到我是想赶什么期限,也很爽快地答应出来聊天。
那是一次非常顺利、愉快的采访;尽管前一天晚上我因故只睡了三个小时,这倾听与提问的劳动却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那之后我有两天都一心扑在整理稿件上面。这过程真耗神、可也真迷人啊!这样一来,对之后联系其他受访者进行采访也变得有信心和期待了起来。虽然早就知道 “与其一直计划,不如先做起来” 的道理,但每次还是要马后炮地重新对自己说这句话。
讽刺的是,急忙赶出来的稿件却被告知要先压着,到项目之后才有机会发了。也算是歪打正着,推着我做了一件本来可能还要继续延期的事。
-2-
这几天在做的是剪一个上上周末拍摄完成的视频课程——看来这周的主题是 “处理别人说过的话”。
这个视频课程也是我策划的项目,想要把经常在做的线下培训内容转换成更容易传播的方式。当然,有些培训的精华就在于 “现场性” 和互动、实践;但也有 “强知识输入型” 的内容,如果能留存下来,就不需要讲师一遍遍反复费口舌。
昨天和今天都花了大把时间在视频剪辑上,头昏眼花。因为想让讲课尽可能有趣味性,我想办法加了很多示意图和视频在 B-roll 里,这样一来就花去更多时间。虽然觉得很累,但是又非常兴致盎然。原本这部分任务也并非不能委托给更熟悉视频剪辑的人做,但我有自己很想尝试的东西,宁可花费时间去做。
剪到现在,我已经预感到成品也不会使我完全满意。拍摄时我的轻忽、以及弄错剪辑工序以致难以补救的瑕疵,这些都只能是 “下次再接再厉” 了。但是近年来我越发知道,以 100 分为目标我哪里也去不了。先以 70 分为目标,然后努力前进吧。
在做剪辑的时候,希望自己能天天都做这个,最后一定会做得很好吧!可是真的以此为全职,我就会想念我做的另外八十件事的。我希望自己一天有 48 小时。
不对,重要的不是时间,是精力。我希望一天有 48 小时的精力。
-🐳-